清明时节//踏青之时,春暖花开!
发布者:ddljf8898 发布时间:2022-4-4 9:37:41 阅读:44次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| |
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,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,全国各地的习俗存在差异,但扫墓祭祖、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。 1.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,即为“墓祭”,谓之对祖先的"思时之敬",春秋二祭,古已有之。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,节气是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。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,清明节是传承信仰、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,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,是感恩先人、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。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。 2.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,即为春日郊游,也称"踏春"。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,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。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、春意盎然的时节,万物萌动之时,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。据《晋书》记载:每年春天,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。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。据《旧唐书》载:"大历二年二月壬午,幸昆明池踏青。"可见,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。 3.植树 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 4.放风筝 风筝又称"纸鸢"、 "鸢儿",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像闪烁的明星,被称为"神灯"。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 5.拔河 拔河早期叫"牵钩"、"钩强",唐朝始叫"拔河"。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,开始盛行于军中,后来流传于民间。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,从那时起,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。 6.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。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"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,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。帝呼为半仙之戏,都中士民因而呼之",宋代宰相文彦博诗《寒食日过龙门》,诗中描写为 "桥边杨柳垂青线,林立秋千挂彩绳。"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之为秋千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拴上彩带做成。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,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。 温 馨 提 示 一、绿色祭扫预防森林火灾 倡导绿色环保的祭奠方式,倡导以敬献鲜花、网络祭祀、家庭追思、植树绿化等低碳、环保的方式缅怀故人,用现代文明的方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感。务必谨记“带火不进山,进山不用火”森林防火常识,严禁携带火源进山,严禁在林区焚香烧纸及燃烧相关祭祀品、燃放烟花爆竹。 二、疫情防控不放松 当前,国内疫情多点散发,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。疫情之下,保护好您和家人的健康,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。放假期间,仍然要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假期不远游或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。外出要佩戴好口罩,保持与他人的距离,不到人群密集处聚集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。 (如文章的文字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,部分文字来自网络)
|
|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 |